1)第101章 朱允熞:就学学老朱,让这些人再次_我才七岁,老朱你让我监国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01章朱允熞:就学学老朱,让这些人再次搬起石砸自己脚?

  皇帝勤政就能将国家治理好吗?

  答案是否定的。

  勤政并不一定能将国家治理好。

  历史有很多十分勤奋的皇帝,却将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。

  在朱允熞看来,老朱现在这种模式,不可能永远坚持下去。

  原因很简单,谁也不可能一辈子永远007工作的。

  时间久了,任何人的身体都吃不消。

  故而,历史上老朱死后,立即就遭到了反弹。

  现在的模式,很快就废除了。

  内阁制度兴起,皇帝不仅将票拟的权力下放给内阁,就连批红,也交给司礼监办了。

  这当然不好。

  也是大明东林党兴起了一个重要根源之一。

  上呈内阁的奏章基本上内容全部公开化(在朝堂上公开),毫无秘密可言。

  任何一个文官上了什么奏章,顷刻间便会传遍朝堂。

  名义上仅有的一点保密制度,因为奏章要经手很多人,实质上等同于无。

  无论是负责票拟的内阁,还是接收奏章的通政司,或者负责批红司礼监,也从来没有谁因为泄露奏章内容而受到惩处。

  事实上,内阁和通政司,还经常故意将一部分奏章内容提前泄密。

  本来应该批阅之后,才能刊登到邸报上的内容(原本可以根据需要不刊登,却无法阻止泄密),在上奏章的时候,就传之于朝堂,以造声势。

  这样一来,文官们为了博取“直言敢谏”的美名,上的奏章就一个比一个夸张,一个比一个肆无忌惮。

  而皇帝批阅这些奏章,反而受到诸多限制。

  因为批阅之后的内容,也是全部公开的。

  这些文臣看到批阅之后,若是不合其心意,就会驳回来。

  然后大家一起上奏章,劝谏皇帝。

  对皇帝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。

  在事实上限制了皇权,也限制了皇帝的施政空间。

  明朝后期的皇帝,将票拟的权力下放内阁,批红的权力下放司礼监,除了实在处理不了如此之多的奏章之外,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

  如果皇帝亲批,那就到处都是“错误”,到处都能被人挑出“毛病”。

  毕竟,这些文官都用“放大镜”看。

  皇帝每天批阅那么多奏章,鸡蛋里面总能挑出骨头来。

  但交给内阁,那就是他们自己人,票拟的结果,若他们不满,也是与内阁斗,与司礼监斗。

  皇帝可以坐山观虎斗,平衡朝堂各方势力,借以牢牢掌权。

  站在掌控权力的角度,这一个办法不能说不高明。

  但这样做的结果,也必然导致朝堂官员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权力斗争上,而无心真正的政事。

  明朝后期朝堂上党派林立,权争不断,固然与东林党有极大的关系。

  但也正是这种制度,给了他们发展发育的土壤,才会形成那样的局面。

  想要改变,就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