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91章 七大营_最后一个唐朝皇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骑兵部队的组建说起来容易,但做起来却相当的难。

  甲骑具装在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初非常盛行,弓骑兵对骑士的要求非常高,骑士既要熟练掌握骑射,还要有骑马砍杀的能力,人马皆披甲的重骑兵更是苛刻,所以为了保证战斗力,重骑兵一般都是一人两马,若是跨地区、远距离、长时间、地形复杂多变、多兵种协同的大型战役,一人三马也是常态,毕竟人和马的具装水粮还要辅马运输。

  算上朝廷本有的千来匹马,李晔现在手里的马共有八千多匹,如果按照重骑兵的规制组建,得兵率几乎不到一半,甚至可能会更低。

  这八千匹马是战马不假,但能作为具装重骑兵参训的良马绝不会太多,真要是好马,藩镇不会给朝廷,可光送劣马又不像话,那还不如不送,所以他们会掺杂一些好马,总的情况就是,泥沙俱下。

  好在李克用豪气,不搞小人动作,他送的这两千多匹马倒是好马占大头。

  马匹素质参差不齐,李晔要建设的是一支专业骑兵部队,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,李晔只得按上中下三等将这些马分流,分建轻骑兵、弓骑兵、具装重骑兵。

  第二个难题是,朝廷该建设一支怎么样的骑兵部队,谁来训练,它将来的职能是什么,又该归属到哪一个序列?

  在这个年代,文人经书和武人兵法跟武林神功秘籍一样,非关门弟子不看不传,有点心得的大宗师都把自家学问看得跟命根子似的,生怕他人学去。

  初,太宗将伐高昌,命君集学兵法於李靖,但李靖却只教了一半,侯君集不开心了,对太宗告发李靖道:“他教我兵法只肯教一半,留那一半作甚,李靖他想谋反啊!”

  太宗果然起疑,召来李靖询问。

  李靖却道:“灭高昌只需一半兵法,侯君集为何想学全?臣看是他想谋反。”

  这个故事颇有警喻后人的味道,不该学的别学,不是自家的别学,学了就不要嫌少。

  所以,由谁来负责骑兵战术教学是迫切的一个难题。

  这个人必须具备带过骑兵的练兵经验,还要有率领骑兵参战的实战经历,而且不能是只知道打杀的无谋匹夫,基本兵法要懂,最后则是必须绝对忠于李唐。

  安史之乱后,唐廷基于形势调整国策,由对外扩张攻势转为战略收缩守势,主动对外战争全部停止,随着神策军的崛起与建贞以后朝廷赤字规模日渐庞大,骑兵最终被废弃,河朔三镇虽各自都有相当规模的重骑兵部队,但并不归中央调遣。

  就目前而言,无论是李忠国、黄元彰等天威军将还是刘间、刘过、武成策、裴盈昌等南军大将,亦或是神策军的孙惟、高杰等人,都没有组训骑兵的经验。

  神策军虽有一万马步军,但这是马步军,跟专业骑兵是两个概念,李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