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113 第 120 章_穿到古代搞建设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从夏朝开始,就置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爵位。大秦建国后,沿用也是这样的封爵制。爵位均世袭罔替,封地均称国,这样形成各种大大小小的诸侯国,诸侯国内又置侯、伯、大夫、士等爵位,侯、伯、大夫有封邑,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、唯受命于诸侯。这种封爵制久而久之,出现了尾大不掉的后果。聪明的诸侯君主意识到这种制度会让他们失去对地方的控制,就如秦天子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一样。

  不想自己落到跟秦天子一样的地步,八年之前,赵国国君率先在国内进行了制度改革,将封主的封邑改成食邑,封主们封地上的农民为他们劳动交租,但不能在那里实施行政权,赵王将行政权收归回了中央。

  吴国紧邻赵国,吴王也曾想像赵国那样进行制度改革,不过被漪姬劝住,漪姬正要靠姜大夫的封邑发展自己的实力,哪肯吴王大刀阔斧对封主们进行改革。漪姬劝谏的理由是,赵国先尝试变革还不知后果好坏,吴国完全可以等看到赵国改革后的变化再做决定。

  被漪姬一劝,吴王的改革计划便拖延下来。赵国改革爵位制度后,国力一天天强盛,吴王却因为身体缘故,再无精力对吴国现状大刀阔斧。

  有赵国改革成功列子在前,燕、楚、齐、鲁等国国君已经陆续进行了或者准备进行爵位改革。

  西侯取消赏赐封邑和取消封地私兵,走的不过是赵王先走过的路,吴国国内的大世家已经在动乱中少掉一半,再加楚朝辉对全军的实际控制,西侯改革遇到的阻力比赵王当初变封邑为食邑还要小。

  对贵族们改革的恶人由西侯做了,郑钰铭就得出面做好人来稳住人心。受取消封邑的改革制度伤害最大的,在吴国贵族眼里,其实是郑钰铭和楚朝辉两人。

  郑楚两人的功劳,按照常规,楚朝辉最起码可以得到大夫级别的封地,郑钰铭这样的公子身份,侯爵级别的封地是逃不了的。现在郑楚两人不出声反对,众人就看郑钰铭如何奖赏有功之臣,郑钰铭的奖赏如果不到位,两人就会失去很多贵族的支持。

  郑钰铭首先向西侯提议,骠骑大将军和东、南司马的爵位都提升一级,骠骑大将军由原来的伯爵晋升到侯爵,东南两位司马由士提升为伯,蔚山有功的贵族只在蔚山地区有地方爵位,在王都没有王庭爵位,这次被郑钰铭提议封分了大小不等的爵位。魏慎和魏仁两人被提议封分的爵位最高,为伯,魏慈为大夫,郭泗、陈蒙、余奎为士。最先投奔蔚山的封主们也在原有爵位上晋升一级,同时被提议封大夫的还有西侯封地的文宰。

  郑钰铭提议的封爵贵族名单在人们的预料之中,只有周成和卫青、曾游三人封士的提议,引起贵族们的侧目,卫青还好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